list

一、建设历程

       随着学校深入推进高水平、有特色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加快发展工程应用型学科,成为我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已全面进入高铁新时代,徐州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加快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的能力,是学校肩负的必然重任。

       2000年,学校基于原工学院矿山轨道运输控制专业建设基础,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铁路信号控制方向,改建相关实验室。

       2008年,学校加强对外合作,与上海铁路局徐州电务段签定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建”协议,将徐州电务段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双方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并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增设列车车辆工程方向,依托电工电子、机械基础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实验中心。

       “十一五”期间,学校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实施“352分类分型”人才培养,以省级科学计算与信息技术综合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级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中心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和校园网络平台,整合校内优质资源,联合上海铁路局徐州电务段等单位,成立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加强实验室建设与仿真实验项目开发,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提供实践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

       2012年,为了推进“1+10”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应用型专业对接10个行业内具有较高水准的企、事业单位,形成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学校进一步推进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整合省级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资源,扩展上海铁路局徐州供电段、湖南高铁时代数字化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腾实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合作建设单位,在轨道交通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设备研制等方面通力协作,提升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术开发实力。根据上海铁路局等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对牵引供电模拟仿真系统、CRH2转向架模拟系统、动车组结构与原理仿真培训系统、动车组故障诊断系统、动车组模拟驾驶等项目进行技术升级。

       为落实国家中俄发展战略,我校与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所中俄合作办学机构,这是中俄国家教育文化发展战略重要合作内容。以中俄学院为平台深化国际教育合作,聘用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专业优质师资,借鉴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的先进实验室建设理念,进一步强化了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建设,提升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水平,提高了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在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校级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中心成功申报省级信息与控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同年,学校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充足的建设资金、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年的建设成就积累,使中心已成为管理先进、设备一流、资源充足的现代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能够满足多专业、多层次、多地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实践培训需求,为学生的科研活动与科技创新、教师的科学研究、企业的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现拥有基于沙盘的计算机联锁半实物仿真系统,动车组模拟驾驶、故障诊断、车辆检修系统,牵引供电动态模拟与故障分析系统,高铁综合调度仿真系统,高性能刀片服务器,千兆以太网交换机等仪器设备,开设虚拟仿真实验和专项实训项目102个,每年接纳校内和周边各省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实验、实训约3200人,并为轨道交通企业提供虚拟仿真技能培训,每年可接纳培训员工1000余人,年教学工作量约128000人时数。

       中心将以申报促进建设,在学校省2011协同创新计划项目、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发展步伐,为实验教学、实践培训、科研服务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中心坚持“以生为本,提升质量,创新机制,共建共享,强化辐射,互利互惠”的原则,确立“面向轨道交通行车控制、运行车辆、牵引供电、运输组织四大主体,具有引领示范、辐射服务作用的国内一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业服务水平和科研支撑能力。

       中心按照“校企融合、行业参与、国际合作”的建设思路,搭建集“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践培训虚拟仿真”、“科研服务虚拟仿真”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共享平台,以“行车控制、运行车辆、牵引供电、运输组织”为核心,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实现轨道交通一体化虚拟仿真。

三、师资队伍

       中心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153”、“331”两大人才工程,采取专兼职结合、引进与培养并举等措施,尤其加快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中心教师队伍水平。

       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师68人,其中,校内教师53人,占78%,聘用企业教师8人,占11.8%,聘用国外师资7人,占10.2%;正高级职称教师21人,占30.9%,副高级职称教师31人,占45.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1人,占75%。中心已形成一支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开发、科学研究互通,国际国内合作,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

四、建设成效

       中心在实践和教学方面,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2项;拥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专业4个,省特色专业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精品课程1门;承担省级以上教研项目8项,发表教研论文36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编教材12部,其中省重点教材1部。

       在科研和工程应用方面,徐洪泽教授获国家“十一五”、“十二五”863科技支撑高速铁路重大专项研究课题5项,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省级科研项目20项,承担企业研究课题1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国家专利16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56篇。

       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24项,省优秀毕业设计奖励12项,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2个,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64项。

                                                                               建设成效汇总

 

虚拟仿真实验室

 
 
 
  联系方式:中心主任 051683536500  中心教学管理 051683500425